甦醒的綠色奇蹟---巴克禮紀念公園
下午3:16
以前這裡叫做夢湖,很美!
後來她被稱為垃圾公園,很髒!
但是就在這兩年,螢火蟲像一顆顆亮眼的星星飛上天空,
波斯菊在初春創造出壯觀的花海。
老人們重新回到這裡,尋找夏日的禪意;
孩子們的嬉笑聲,在高大的猢猻木、美麗的樺斑蝶中穿梭;
就在這裡,逐漸甦醒的大地,演變成灰姑娘似的綠色奇蹟。
夢湖築夢,再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這裏,就是曾經塵封十年,經歷浩劫的巴克禮紀念公園。
竹溪源頭,夢湖築夢
巴克禮紀念公園位於台南市東區南隅崇明里內,緊鄰中華東路,台南市文化中心正對面。原名十八號公園,台南市政府為緬懷巴克禮博士對台灣的大愛奉獻精神,於2003年6月5日改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
巴克禮紀念公園佔地總面積約為壹萬坪,緊鄰台糖農地及文化中心,相傳此區早在荷蘭時期即有水利開發,故稱「荷蘭埤」,日治時期舊名「坑內」,後經農業試驗所整頓為兩個儲水灌溉的水池,名曰「二號池」與「三號池」,聯勤測量隊的官方地圖上則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夢湖」,是本市重要河川「竹溪」的源頭。
公園所在的崇明里,原為一片蔗田,清朝時期因位於城外,少有開發,日治時期才有聚落;又因位於台南往高雄的大道東邊,名為「大路東」,直至70年代起四期重劃區逐步開發,隨著文化中心、學校及市立醫院等公共機構陸續遷入設立,使得本區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府城重要的文教區域。
十年塵封---垃圾堆積民眾止步的綠色禁地
1993年8月7日,台南市政府為了讓東區民眾有一處休憩的綠地公園,斥資三千五百萬元,由王元亨建築師設計規劃,開始動工闢建18號公園,工程期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全面進行植栽與鋪設簡單的步道系統,並完成跨越水道的吊橋。十一月完工,樹都種好了,卻因土地分屬市有及台南縣所有,遭臺南縣政府向法院提起訴訟,隔年即因而封園。封園後近十年塵封期間,因乏人管理,枯枝、落葉及倒樹處處外,並遭不肖建商大量傾倒建築廢棄物,使得公園內成為垃圾穢物堆積的場所,民眾避之唯恐不及,成為髒亂的死角。2001年起,在里長李仁慈帶領當地居民的主動參與下開始整建此公園,並獲得許添財市長全力的支持。包括動員六十個人力,清除了180多車次的垃圾及廢棄物、整治園內渠道邊坡、花費一百五十萬元重新舖設步道、植栽剪修等,使得公園景觀煥然一新。
2003年綠色奇蹟---創造全國最美麗的上學步道
2003年6月5日,在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台南神學院、新樓醫院、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榮中學等單位的爭取下,市府正式將公園更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以緬懷紀念巴克禮博士對台灣的大愛奉獻精神。並於公園入口處設置巴克禮紀念石雕。
同年10月,荷蘭埤綠美化工程,獲市府「台南市地區環境改造工程」的補助,整治北段約三百公尺,將原來的埤道,利用挖土機開挖出七個長廿公尺、寬三公尺、深一公尺的渠道,以自然截取湧泉方式淨化水質,種植蓮花、荷花,邊坡則種植油菜花、波斯菊以招蜂引蝶。並在左岸增設一條親水步道,可提供崇明國小學童安全上下課。
2004年初春,沿著水道兩側長約三百公尺的小土坡,五顏六色的波斯菊和油菜花盛開,壯觀的花海,美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僅吸引許多民眾紛紛來此賞花攝影。而與公園比鄰的崇明國小,更特別在隔牆開設後門,學生上下學可以經由公園內的步道由後門出入,既安全又可欣賞盛開的波斯菊,創造了一條全國最美麗的上學步道。
2004年螢光飛舞---創造全國第一座都會區內的螢火蟲公園
公園的改變,感動了一向冷漠的附近社區居民,紛紛參加社區的志工隊,負起維護公園環境的尖兵角色。李仁慈里長發現公園內於民國24年開發,現在僅存的台糖三號灌溉池,和300公尺長的荷蘭埤水道,泉水自然湧出,清澈的水道是南市尚存優良水質之處,是復育螢火蟲的最佳場所。後來經台南市動物防疫所取水化驗後,証實公園內水道的水質適合螢火蟲幼蟲生存。積極推動巴克禮公園朝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發展的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於是發起「一年一建設、一活動、十年有成」的願景,結合各教會、社區大學、學校、民間保育團體,共同開始規劃公園長期發展的藍圖。讓螢火蟲在公園內滿天飛舞,則成了2004年努力的目標。
螢火蟲是環境指標,適合螢火蟲生長的地方,就是適合人居住的環境。這項螢火蟲復育計劃,獲得許添財市長的全力支持,並指示各單位全力協助,開始進行棲地生態的重建,加強在水道旁種植野薑花和蕨類等水生植物的種類及數量,以降低水溫並提供棲息,同時降低光害的影響,並放養更多的螺類,供螢火蟲幼蟲食用。2004年4月進行試放的100隻螢火虫,大部份存活下來,讓螢火蟲復育更添信心。
2004年6月5日,台南市政府與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螢火蟲生態展及夏日螢火蟲仲夏音樂會等系列活動。音樂會中,野放2000隻黃緣螢,成為大家引頸矚目的焦點,只見二千隻螢火蟲,一隻隻化成提燈的夏夜精靈,一閃一亮的飛向黑暗的夜空,在火金姑來照路的祝福樂音中,不僅感動了數千現場與會的民眾,也象徵著巴克禮公園從此刻起,成為全國第一座都會區內的螢火蟲公園。
榮獲都市景觀園冶獎
螢火虫的復育活動,彰顯了公園發展的願景,也大幅提升了市民的參與度,從垃圾公園走向生態公園,灰姑娘似的蛻變奇蹟,這過程是市府團隊與民間單位所合力創造的。這樣的重生過程,也讓巴克禮紀念公園或市府頒發「金規劃獎」,並代表台南市參加內政部營建署93年城鄉新風貌,獲選為全國十二大優良公園。(全台僅有九個縣市的十二個公園獲選,巴克禮公園能代表台南市入榜,非常難得。)同時公園也在2004年5月14日,再度榮獲高雄建築經營協會主辦的2005年都市景觀「園冶獎」的殊榮肯定。
巴克禮公園是台南都市中心難得的一大片綠地核心,擁有美麗的荷花池塘、自然河道,以及各種本土或是來自國外的原始植物,加上豐富的昆蟲、鳥類與蛙類生態,它的重生,不只是讓台南人多了一處休閒公園,更具備發展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的條件。
2005年綠色博覽會
全面進行公園生物資源調查 發現公園生命的感動
當螢火蟲復育計劃執行的同時,為了建構未來公園生態教育的基礎,2004年九月,基金會特別委託台灣蛙類專家莊孟憲、昆蟲專家韋昕林兩位老師,以一年的時間,(每個月兩次,兩次調查日期間隔10天)針對公園內生物種類及分佈進行系統性的生物資源調查。以提供日後進行解說教育、導覽及生態系統維護之基礎。2006年10月,生物資源調查完成,除據此設計了公園導覽地圖,也將成果於本書中詳細分類介紹。
此外,基金會也特別委託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視覺傳達系的王冠棋老師,用了半年的時間,陸續為公園完成CIS的規劃及公園導覽系統的設計。運用可愛生動的視覺符號,指引民眾如何觀察公園美麗豐富的自然生態。同時基金會也與台南市社區大學,開始開辦了認識公園的課程,以及導覽解說志工的培訓。社大自然環境學程的老師們,在志工培訓期間,陸續完成公園生態教育教案的編寫,將公園發現的金蟬脫殼、夏夜尋蛙、四季花語……等生態故事,為公園增添了更多動人的元素。
2005年10月15日,基金會與台南市政府結合社會各界,為公園的五大區域:
紀念碑區、夢湖區、吊橋區、步道區與廣場區舉行導覽系統啟用揭幕感恩禮拜。
同時舉辦一系列以生態教育為主題的綠色博覽會,透過自然生態的遊戲與觀察,
教導參與的親子學習用不同的角度觀察、遊戲公園。當天參與活動的親子,也一
起在公園的水道邊坡種下2000盆花苗,讓公園的生態景觀更形豐富多元。而這
些努力,也一步步建構了公園往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發展的基礎。
2006年籌辦青蛙藝術節
完成入口意象設計 以藝術節創意活動連結社區情感
在生物基礎調查完成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陸續完成了公園系列的出版
品,同時大力推動「愛公園---綠色RV生活運動」,2006年3月,基金會邀請竇
國昌建築師,開始著手巴克禮公園入口意像的設計,希望打破原先空間的使用概
念,將文化中心(藝文活動)與公園(生態休閒)的空間機能聯成一氣,藉由整
體的創意規劃,創造台南市一處藝術與生態兼具的優質休憩空間。
2006年十月,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南市文化中心將結合公園附近的
學校、社區及教會組織,籌辦一系列以青蛙為創意主題的藝術節活動,並希望未
來以不同主題的藝術節方式,作為社區情感凝聚的核心,讓公園的發展,能真正
落實社區營造的精神。
從衰敗走向美麗的希望工程
巴克禮公園,從衰敗走向美麗,證明了只要有心,上帝也會祝福。公園未來的發展將朝著生態與品格雙核心價值的願景發展,希望一步一腳印,讓公園成為大人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快樂天堂。
後來她被稱為垃圾公園,很髒!
但是就在這兩年,螢火蟲像一顆顆亮眼的星星飛上天空,
波斯菊在初春創造出壯觀的花海。
老人們重新回到這裡,尋找夏日的禪意;
孩子們的嬉笑聲,在高大的猢猻木、美麗的樺斑蝶中穿梭;
就在這裡,逐漸甦醒的大地,演變成灰姑娘似的綠色奇蹟。
夢湖築夢,再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這裏,就是曾經塵封十年,經歷浩劫的巴克禮紀念公園。
竹溪源頭,夢湖築夢
巴克禮紀念公園位於台南市東區南隅崇明里內,緊鄰中華東路,台南市文化中心正對面。原名十八號公園,台南市政府為緬懷巴克禮博士對台灣的大愛奉獻精神,於2003年6月5日改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
巴克禮紀念公園佔地總面積約為壹萬坪,緊鄰台糖農地及文化中心,相傳此區早在荷蘭時期即有水利開發,故稱「荷蘭埤」,日治時期舊名「坑內」,後經農業試驗所整頓為兩個儲水灌溉的水池,名曰「二號池」與「三號池」,聯勤測量隊的官方地圖上則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夢湖」,是本市重要河川「竹溪」的源頭。
公園所在的崇明里,原為一片蔗田,清朝時期因位於城外,少有開發,日治時期才有聚落;又因位於台南往高雄的大道東邊,名為「大路東」,直至70年代起四期重劃區逐步開發,隨著文化中心、學校及市立醫院等公共機構陸續遷入設立,使得本區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府城重要的文教區域。
十年塵封---垃圾堆積民眾止步的綠色禁地
1993年8月7日,台南市政府為了讓東區民眾有一處休憩的綠地公園,斥資三千五百萬元,由王元亨建築師設計規劃,開始動工闢建18號公園,工程期只有短短的三個月,全面進行植栽與鋪設簡單的步道系統,並完成跨越水道的吊橋。十一月完工,樹都種好了,卻因土地分屬市有及台南縣所有,遭臺南縣政府向法院提起訴訟,隔年即因而封園。封園後近十年塵封期間,因乏人管理,枯枝、落葉及倒樹處處外,並遭不肖建商大量傾倒建築廢棄物,使得公園內成為垃圾穢物堆積的場所,民眾避之唯恐不及,成為髒亂的死角。2001年起,在里長李仁慈帶領當地居民的主動參與下開始整建此公園,並獲得許添財市長全力的支持。包括動員六十個人力,清除了180多車次的垃圾及廢棄物、整治園內渠道邊坡、花費一百五十萬元重新舖設步道、植栽剪修等,使得公園景觀煥然一新。
2003年綠色奇蹟---創造全國最美麗的上學步道
2003年6月5日,在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台南神學院、新樓醫院、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榮中學等單位的爭取下,市府正式將公園更名為「巴克禮紀念公園」,以緬懷紀念巴克禮博士對台灣的大愛奉獻精神。並於公園入口處設置巴克禮紀念石雕。
同年10月,荷蘭埤綠美化工程,獲市府「台南市地區環境改造工程」的補助,整治北段約三百公尺,將原來的埤道,利用挖土機開挖出七個長廿公尺、寬三公尺、深一公尺的渠道,以自然截取湧泉方式淨化水質,種植蓮花、荷花,邊坡則種植油菜花、波斯菊以招蜂引蝶。並在左岸增設一條親水步道,可提供崇明國小學童安全上下課。
2004年初春,沿著水道兩側長約三百公尺的小土坡,五顏六色的波斯菊和油菜花盛開,壯觀的花海,美得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僅吸引許多民眾紛紛來此賞花攝影。而與公園比鄰的崇明國小,更特別在隔牆開設後門,學生上下學可以經由公園內的步道由後門出入,既安全又可欣賞盛開的波斯菊,創造了一條全國最美麗的上學步道。
2004年螢光飛舞---創造全國第一座都會區內的螢火蟲公園
公園的改變,感動了一向冷漠的附近社區居民,紛紛參加社區的志工隊,負起維護公園環境的尖兵角色。李仁慈里長發現公園內於民國24年開發,現在僅存的台糖三號灌溉池,和300公尺長的荷蘭埤水道,泉水自然湧出,清澈的水道是南市尚存優良水質之處,是復育螢火蟲的最佳場所。後來經台南市動物防疫所取水化驗後,証實公園內水道的水質適合螢火蟲幼蟲生存。積極推動巴克禮公園朝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發展的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於是發起「一年一建設、一活動、十年有成」的願景,結合各教會、社區大學、學校、民間保育團體,共同開始規劃公園長期發展的藍圖。讓螢火蟲在公園內滿天飛舞,則成了2004年努力的目標。
螢火蟲是環境指標,適合螢火蟲生長的地方,就是適合人居住的環境。這項螢火蟲復育計劃,獲得許添財市長的全力支持,並指示各單位全力協助,開始進行棲地生態的重建,加強在水道旁種植野薑花和蕨類等水生植物的種類及數量,以降低水溫並提供棲息,同時降低光害的影響,並放養更多的螺類,供螢火蟲幼蟲食用。2004年4月進行試放的100隻螢火虫,大部份存活下來,讓螢火蟲復育更添信心。
2004年6月5日,台南市政府與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舉辦螢火蟲生態展及夏日螢火蟲仲夏音樂會等系列活動。音樂會中,野放2000隻黃緣螢,成為大家引頸矚目的焦點,只見二千隻螢火蟲,一隻隻化成提燈的夏夜精靈,一閃一亮的飛向黑暗的夜空,在火金姑來照路的祝福樂音中,不僅感動了數千現場與會的民眾,也象徵著巴克禮公園從此刻起,成為全國第一座都會區內的螢火蟲公園。
榮獲都市景觀園冶獎
螢火虫的復育活動,彰顯了公園發展的願景,也大幅提升了市民的參與度,從垃圾公園走向生態公園,灰姑娘似的蛻變奇蹟,這過程是市府團隊與民間單位所合力創造的。這樣的重生過程,也讓巴克禮紀念公園或市府頒發「金規劃獎」,並代表台南市參加內政部營建署93年城鄉新風貌,獲選為全國十二大優良公園。(全台僅有九個縣市的十二個公園獲選,巴克禮公園能代表台南市入榜,非常難得。)同時公園也在2004年5月14日,再度榮獲高雄建築經營協會主辦的2005年都市景觀「園冶獎」的殊榮肯定。
巴克禮公園是台南都市中心難得的一大片綠地核心,擁有美麗的荷花池塘、自然河道,以及各種本土或是來自國外的原始植物,加上豐富的昆蟲、鳥類與蛙類生態,它的重生,不只是讓台南人多了一處休閒公園,更具備發展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的條件。
2005年綠色博覽會
全面進行公園生物資源調查 發現公園生命的感動
當螢火蟲復育計劃執行的同時,為了建構未來公園生態教育的基礎,2004年九月,基金會特別委託台灣蛙類專家莊孟憲、昆蟲專家韋昕林兩位老師,以一年的時間,(每個月兩次,兩次調查日期間隔10天)針對公園內生物種類及分佈進行系統性的生物資源調查。以提供日後進行解說教育、導覽及生態系統維護之基礎。2006年10月,生物資源調查完成,除據此設計了公園導覽地圖,也將成果於本書中詳細分類介紹。
此外,基金會也特別委託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視覺傳達系的王冠棋老師,用了半年的時間,陸續為公園完成CIS的規劃及公園導覽系統的設計。運用可愛生動的視覺符號,指引民眾如何觀察公園美麗豐富的自然生態。同時基金會也與台南市社區大學,開始開辦了認識公園的課程,以及導覽解說志工的培訓。社大自然環境學程的老師們,在志工培訓期間,陸續完成公園生態教育教案的編寫,將公園發現的金蟬脫殼、夏夜尋蛙、四季花語……等生態故事,為公園增添了更多動人的元素。
2005年10月15日,基金會與台南市政府結合社會各界,為公園的五大區域:
紀念碑區、夢湖區、吊橋區、步道區與廣場區舉行導覽系統啟用揭幕感恩禮拜。
同時舉辦一系列以生態教育為主題的綠色博覽會,透過自然生態的遊戲與觀察,
教導參與的親子學習用不同的角度觀察、遊戲公園。當天參與活動的親子,也一
起在公園的水道邊坡種下2000盆花苗,讓公園的生態景觀更形豐富多元。而這
些努力,也一步步建構了公園往生態教育主題公園發展的基礎。
2006年籌辦青蛙藝術節
完成入口意象設計 以藝術節創意活動連結社區情感
在生物基礎調查完成後,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陸續完成了公園系列的出版
品,同時大力推動「愛公園---綠色RV生活運動」,2006年3月,基金會邀請竇
國昌建築師,開始著手巴克禮公園入口意像的設計,希望打破原先空間的使用概
念,將文化中心(藝文活動)與公園(生態休閒)的空間機能聯成一氣,藉由整
體的創意規劃,創造台南市一處藝術與生態兼具的優質休憩空間。
2006年十月,台南企業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南市文化中心將結合公園附近的
學校、社區及教會組織,籌辦一系列以青蛙為創意主題的藝術節活動,並希望未
來以不同主題的藝術節方式,作為社區情感凝聚的核心,讓公園的發展,能真正
落實社區營造的精神。
從衰敗走向美麗的希望工程
巴克禮公園,從衰敗走向美麗,證明了只要有心,上帝也會祝福。公園未來的發展將朝著生態與品格雙核心價值的願景發展,希望一步一腳印,讓公園成為大人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快樂天堂。